近日,清华大学罗三中课题组回顾了手性二胺催化策略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手性二胺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催化体系之中,并表现出了高效不对称催化的能力。罗三中课题组将其总结概括为“1+x”策略,即一类催化剂(手性二胺)与多种催化体系的协同配合,相关综述文章发表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2024-05-17
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CBMS)焦雷副教授、郭兴伟副教授和罗三中教授合作报道了光氧化还原/手性伯胺协同催化体系中活性自由基中间体的直接观测和表征。这项工作通过郭兴伟课题组发展的超宽单边带相敏检测时间分辨EPR技术(U-PSD TREPR)首次直接观察到手性伯胺催化的β-酮酸酯烯丙基化反应中涉及的烯胺自由基阳离子和α-亚氨基自由基中间体,获得了它们的时间分辨EPR谱图和反应动力学信息。该项研究为烯胺参与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和深入的机理认知。2024-05-08
清华大学罗三中教授团队设想能否利用有机溶剂/水的双相体系来实现这一转化。在独特设计的电化学反应体系中,无机盐溶解在上层水中,有机底物溶解在下层有机溶剂中,电解质有机季铵盐同时作为相转移催化剂(PTC),将水相中的卤素离子转移到有机相中,继而被阳极活化,与有机底物进行反应。这样的设计也使得水被排除在阳极区,有效避免了之前报道的均相体系中的水氧化反应。2024-04-11
借助新发展的超宽单边带相敏检测时间分辨EPR(U-PSD TREPR)技术,化学家可以清晰观察到自由基反应中瞬态自由基的谱图、动力学、自由基对极化等关键信息。这一新技术为自由基反应机理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新工具。2024-03-25
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章名田副教授成功发展了首例非血红素型异双金属CuFe氧气还原催化剂,实现了对细胞色素c氧化酶选择性催化还原氧气到水的功能模拟,揭示了Cu/Fe双位点协同催化O-O键断裂的机制。该工作对新型氧气还原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24-03-18
清华大学化学系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焦雷课题组致力于通过机理研究和分子设计发展新催化剂和开发新反应。近期,他们发展了一类模块化光氧化还原体系,利用简单有机小分子的组合实现了超强有机电子给体的原位生成和性质调控。2023-08-23
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章名田副教授课题组利用酸和还原剂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发展了质子给体与电子给体预络合活化非极性键的新模式,首次实现了非极性氧气分子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还原反应。2023-07-21
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章名田副教授利用一系列双金属配合物,构筑了结构明确的分子研究平台,发展了首例分子型异双核NiFe水氧化催化剂,揭示了Ni/Fe双位点协同催化桥氧耦合端氧的O-O键生成机制,阐释了水氧化中Ni/Fe协同效应的本质规律。2023-07-21
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章名田副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邵元华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超微电极的原位电化学质谱技术,首次捕捉了在水氧化反应中配体氧化的关键催化中间体,为水氧化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验证据。2023-07-21
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章名田副教授团队在CCS Chemistry发表一例仿生的三核镍水氧化催化剂(TNC-Ni),揭示了分子内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诱发的电荷重组在三金属协同催化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加深对多核金属协同催化水氧化机制的认识和理解。2023-07-21
近日,清华大学李必杰课题组发展了铱催化非环状内烯烃的不对称氢芳基化反应。通过导向基易位策略,将杂环加成到了双键更富电子的位置,逆转了传统的付克反应选择性,高效地合成了β-杂芳基酰胺。2023-07-18
近日,清华大学李必杰课题组报告了铑催化的含酰胺基团非活化内烯烃对映选择性硅氢化反应。其中,酰胺基团的配位辅助使得硅氢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2023-07-17